被这种“小黑点”沾上,人可能高烧严重者甚至肾衰竭,出门游玩要小心!-健康科普-荆门市中医医院 荆门市石化医院
被这种“小黑点”沾上,人可能高烧严重者甚至肾衰竭,出门游玩要小心!
发布时间:2025-05-19 浏览:16

随着天气逐渐转暖,正是走出家门、亲近自然,踏青赏景、露营野餐的好时候。不过在和家人朋友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,有一种藏在草丛中的 “不速之客” 需要格外警惕 —— 那就是蜱虫。这种虫子小如芝麻粒或米粒,却可能传播致命疾病。

什么是蜱虫

蜱虫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,作为病媒生物的重要性仅次于蚊虫,民间常将其称作壁虱、扁虱、草爬子、狗豆子等。从种类上划分,蜱虫主要包含两大类别:一类是硬蜱,这类蜱虫大多在灌木丛、森林、草原等环境中栖息生活;另一类是软蜱,它们更多地栖息于野生动物的洞穴、家畜的圈舍、鸟巢以及住房缝隙等场所。

蜱虫的生长发育历经卵、幼虫、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,整个生活史依赖寄生方式,通过吸食哺乳类、鸟类、爬行类及两栖类动物的血液维系生存。从外形来看,蜱虫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,身体结构由颚体和躯体两部分构成,体长范围在 2—10 毫米之间。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蜱虫的外观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昆虫,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属于昆虫类别。

微信截图_20250519094614.png

蜱虫的生活习性

蜱虫的活跃高峰期集中在每年4月至9月,这类生物拥有极为灵敏的嗅觉系统,对人和动物散发的汗臭气息以及排出的二氧化碳尤为敏感,当与宿主的距离接近15米时,便能精准感知到目标存在。一旦有人或动物从附近经过,蜱虫会剧烈晃动身体,只要有一根足触碰到宿主,就会立即用足部勾住对方,以极快的速度攀爬至人和动物身上,进而实施叮咬吸血行为。

蜱虫对于寄生部位有着特定偏好,通常会选择皮肤较为薄弱且难以被抓挠的区域。像人或动物的头皮、颈部、耳后、腋窝以及大腿内侧等部位,都是它们常选择的寄生之处。在实施叮咬时,蜱虫会将口器刺入皮肤,同时分泌出一种具有麻醉作用的物质,这就使得人或动物往往难以察觉叮咬带来的疼痛感。

不吸血时蜱虫的体积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小,吸饱血后的蜱虫犹如黄豆粒甚至更大!蜱虫的活动范围不大,一般为数十米。宿主的活动,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徙,对蜱类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。

蜱虫的危害

蜱虫是重要的媒介生物,常通过叮咬传播病原体(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等),不仅会引起局部瘙痒、红肿、溃疡、发炎等症状,同时可传播巴贝虫病、莱姆病、森林脑炎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众多人兽共患病或者自然疫源性疾病,给人类的健康甚至是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危害。

其中巴贝虫病是一种新发、罕见寄生虫病,是由于人或犬、牛、马等哺乳动物感染了巴贝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病,经蜱虫叮咬、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,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者多无明显症状或出现流感样症状,重症临床表现包括高热、重度贫血、黄疸、血红蛋白尿、呼吸窘迫、肾功能衰竭、昏迷,甚至是死亡。

微信图片_20250519094859.jpg

户外露营,防范蜱虫的

有效措施

蜱虫虽小,危害却大。户外露营,科学预防蜱虫叮咬至关重要。

选择合适的露营地,清理环境

1.避免在草丛茂密、灌木丛生的地方扎帐篷,应选择干燥、开阔的地方;

2.可以在地面铺上防潮垫,进一步隔离蜱虫;

3.确保把帐篷周围清理干净,尽量减少蜱虫藏身的环境。

穿着得当,减少暴露

1.选择穿浅色的、质地光滑的长袖长裤,可以更容易发现蜱虫且不易被附着;

2.扎好领口、袖口和裤脚,戴帽子,穿全包脚的鞋,尽量避免皮肤裸露。

提前准备,使用驱虫剂

1.在露营前,按照使用说明喷洒含有避蚊胺或者羟哌酯等成分的驱虫剂,涂抹在裸露的皮肤和衣物上(婴幼儿不建议使用),形成有效屏障;

2.在帐篷等露营装备外部喷洒驱虫剂,增强保护效果。

强化意识,定时检查

在露营期间,定时检查自己、同伴或宠物的身上是否有蜱虫附着,特别是在头发、耳后、脖颈等容易藏匿蜱虫的地方。

归家处置,宠物驱虫

1.检查是否有被蜱虫叮咬的痕迹(如“黑痣”),条件允许时尽快洗澡;

2.用热水清洗衣物并在阳光下暴晒;

3.加强宠物管理,定期给猫、狗等宠物使用驱虫药物。

保持冷静,正确处理蜱虫叮咬

若发现已被蜱虫叮咬,应尽快将蜱虫取出,切不可用手直接拔取。

1.先用酒精涂抹在蜱虫身上;

2.再用消毒的尖头镊子夹住蜱虫头部,保持稳定力度垂直向上缓慢均匀拔出(扭转或猛拉动可能会导致蜱虫的口器残留在皮肤中引起伤口感染);

3.拔出蜱虫后,用75%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,避免感染;

4.建议将蜱虫装入密封袋,以备就医送检使用;

5.如果被叮咬后出现发热、乏力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并告知相关蜱虫叮咬史。